• slider image 30
  • slider image 33
  • slider image 35
  • slider image 37
:::

不能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一定是不負責任嗎?

現在的教育政策提倡,學校和家長間是夥伴關係,父母的參與被認為是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支持,但許多文化和資本不足的家庭,無法配合參與學校活動、或協助孩子學習,就會被學校認為是「不盡責」的父母,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能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一定是不負責任嗎?

Shutterstock

 

孩子升上二年級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功課和課堂活動需要家長協助,從協助蒐集手作材料、沖洗作業用的照片、上網尋找資訊到排練上台說故事。過程中,我不免回想起自己的小學生活,那時候的作業安排在現在看來可能會覺得過於制式、呆板、缺乏創造力,抄課文、寫生詞、複寫九九乘法表……。

我不需要召喚父母,一手完成大大小小的作業,對於當時忙於家庭生計的爸媽而言,也沒有多餘的心力參與我的學校作業,特別是我的母親,在一整天有薪的第一班工作之後,回家還要輪替無酬的第二班家務勞動。在我自己成為母親的現在,教育政策提倡學校和家長間的夥伴協作關係,父母參與被看待為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支持。

勞工階級家長,成部分老師眼中「不盡責」的父母?

幾年前,我的碩士指導學生林心梅曾以勞工階級的單親爸爸作為研究參與對象,檢視在當前鼓勵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政策方向與氛圍下,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她的研究發現,學校常以中產階級異性戀的雙親家庭作為參照,從學校作息安排、作業的設計到班級活動,經常預設家長能有彈性運用的人力和時間,配合學校的措施,甚至協助孩子完成作業。

心梅的研究關心的這一群爸爸,經常因為工時長、請假不容易,以及他們背負的家庭生計壓力,往往在學校的各樣班級活動中缺席,又因為受限於自身的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資本,也無法給予孩子太多課業上的協助,儘管他們對孩子的付出和愛與多數的家長無異,卻常常成為校方或是老師眼中「不負責」或是「失職」的爸爸。

我的孩子就讀的是一所體制內的實驗性小學,經常得配合教育部的新方針、新課綱發展課程與教學方案,孩子的老師們想法創新又有活力,總願意嘗試發展不同的策略、評量方式和作業設計,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素養能力。

作為在大學教書的中產階級家長,我常以欣賞和敬佩的角度看待老師們的熱情,也幸運自己的孩子能在充滿養分的環境裡學習。不過,在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或是協助他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觀察到現在的學校制度,雖然強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過程中經常得仰賴家長們的協助和參與。

像是,孩子最近的國語課主題與衣裳有關,老師安排的作業便是紙娃娃和娃娃衣服製作。這個週末,我們和他一起去採買需要的材料、陪他一起討論構想和製作的方法,小二的孩子拿起美工刀來還是有點令人膽戰心驚,我和爸爸其中之一得坐鎮書桌旁,除了注意用刀的安全,也得回應孩子不時的發問和求助。

先生和我的工作雖然工時長,但自主性高,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時間和進度,我們兩人也常可以協調出人力,陪伴孩子完成學校的作業或是帶回的任務,但我知道不是每個家長都擁有陪伴孩子做作業、參加學校活動的資本,不管是時間或是能力。

正視每個家庭在起跑點上的不平等

我想起學生心梅論文裡的單親爸爸、市場美甲店裡帶著孩子一起工作的新住民媽媽或是部落裡隔代照顧孫子女的阿公、阿嬤,在鼓勵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政策方向下,面對孩子的學校生活安排和課業,他們一方面無法回應學校或老師的期待;另一方面容易產生重重的無力感。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個人層面的提升,像是求取新知、培養能力,教育是不是也能成為資源和機會重新分配的場域?能淡化家庭優勢對於個人成就或是表現的影響。鼓勵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的政策,來自於由中產階級家長所主導的教育改革運動,更有相關研究背書親師的夥伴關係對孩子教育學習有正面的影響,或許政策的立意良善,但推動的過程中缺乏考量個別家庭的差異,以及家長不同的能力,往往以單一的標準期待家長的參與,很有可能會製造了「不負責」的家長,甚至是「表現不佳」的孩子,忽略了每個家庭在起跑點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