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ider image 30
  • slider image 33
  • slider image 35
  • slider image 37
:::

對孩子的偏見最傷害自信

      我看過一個心理學YouTube頻道,提出一項有趣的案例:假設某天你在球場看球,身邊坐了一位喝醉的球迷,他和你支持不同的隊伍,而且整場比賽又吼又叫,啤酒灑得到處都是,還對著球員罵三字經,他的行徑澈底毀了你享受比賽的興致。

       但是兩天之後,剛好下起傾盆大雨,準備要去停車場開車的你沒帶傘,只能眼巴巴的等雨停。此時一位好心人走向你,並撐起一把大傘,和善的說:「我幫你撐傘,送你去開車吧!」你心生感激,抬頭一看,發現那位大善人正是兩天前坐在你身旁罵髒話的爛醉球迷。

       心理學家這時問了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你會接受他的好意嗎?還是回想起他之前的惡形惡狀,懷疑今天此舉恐怕別有意圖,決定拒絕為妙?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人會選後者,意思是說,過往的糟糕印象,已經決定了這個人在你心中的黑標籤,且很難再被之後的好行為洗淨。

       這段影片提醒了我,其實很多父母看待孩子的時候,似乎也不知不覺陷入這種「第一印象」的偏見,而且嚴重時,同樣會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舉例來說,孩子難免做錯事,但父母責罵時的某些句型卻凸顯出對孩子的不信任與偏見,比如:「你每次都……」、「你總是……」,雖然孩子並不是「每次、總是」犯錯,但由於過往的不良紀錄,讓黑標籤很難被撕下來,父母在失望之餘,總會有一種「天啊,你又來了」的無助感。而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被責難,漸漸的也形塑出固定型思維,相信自己就是這麼糟糕,形成家長與孩子雙輸的局面。

       事實上,在孩子和我們緊密生活的這十幾年,不論是身體或心智都還在長大、成熟,昔日做不到的事情,只要給他時間努力,未來一定有機會做到。爸爸、媽媽若能忘掉昨日種種,單純對於目前的失誤行為給予幫助,孩子才有機會長出「成長型思維」,奠定未來自信心的基石。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0049)

2021-06-22 00:00 (更新:2021-06-22 14:33)

by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小行星幼兒誌63期 2021-05-24出刊)